近年来,在酒圈有一个讨论热度很高的词汇——“非遗”。有人说,这是酒厂为了宣传搞的一个噱头;也有人说,这是给好酒的品质盖上的钢印。那“非遗”两个字究竟代表了什么?我们今天就来从头说起。
“非遗”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一个不断衍化的过程。
1972年,在美丽的浪漫之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顾名思义,这一公约所保护的对象是世界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但是在公约建立之初,这里的“文化遗产”实际上指的只有物质类的文化遗产,比如说那些雕梁画栋、匠心独运的古建筑。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单把古建筑保护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多么尽心,也抵不住岁月的侵蚀。而那些建造这些古建筑的手艺却因为人们的忽略,传承越来越艰难。
这个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原来文化遗产并不仅仅只有物质的,那些以人为载体的,依赖人去口传亲授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破坏与消亡。
它可以是一个可以把玩的物件,也可以是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可以咏唱的歌曲;它可以是一种可以品尝的美味,也可以是一个可以表演的艺术、可以参与的节日庆典。它是鲜活的,是与人密不可分的。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上日程。经过多年努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终在2003年表决通过。
公约通过之后,得到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响应。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之一,我国当然也在其中。
如今,我国已有1372个项目入选***非遗名录,涉及10个类别、3145个子项。这3145个项目中,与酿酒有关的却只有22个。其中,***批入选的只有茅台、泸州老窖和汾酒三个,这个数量实在称不上一个“多”字。
并且,在2010年至2016年期间,全球骤然刮起世界饮食遗产之风。我国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虽然说已经入选***非遗名录,但世界非遗名录还没有雕刻上“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文化符号。
甚至,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了六个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中华饮食却不在其列。这也成为了我国国人心中的一个遗憾。
所以,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再次为中国白酒申遗发声,他说:建议将中国白酒酿造技艺作为国家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工作,尽早排上日程推进。这一提议得到了业内众多从业人员的呼应。
其实,白酒酿造技艺“申遗”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我国各大酒企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首先,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5000年的发展历史中,酒已然超越普通的“饮品”的定义,融入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骨血之中。从我国古老的巫祝文化、祭祀文化到宴饮文化、婚嫁文化,再到文学创作,日常生活,处处都有着酒的影子。
有人说,“酒是没有国籍的,它是一种世界通用的特殊形态的文化语言。”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酒必然将成为一个优质的展现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载体。
其次,对于酒业内部来说,“申遗”是传承和保护白酒酿造技艺的重要手段,是为白酒未来的发展做铺垫。因为酿酒技艺和大多传统技艺一样,都极为依赖“师父带徒弟”的传承模式。
但是,有资料显示,我国白酒各流派传统酿造技艺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超62岁,从事酿酒工作的工人平均年龄超48岁,且现有酿酒工人人数每年呈负增长。
后备新鲜血液的不足,让酿酒技艺同样陷入了传承的困境,酒企也在期望通过申遗来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重视。
***后,对酒企本身来说,“申遗”的过程,也是一个检验的过程。“申遗”的成功,是对酒质以及酒厂自身历史的双重认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说,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应当要尽力去维护我们认为重要的一些事物。这些事物之所以重要,可能是因为对当下的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也可能是因为这些事物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归属感。
试想,如果你已异国他乡漂泊多年,偶然喝到家乡的美酒,是不是突然就理解了,当年的诗人们总是“借酒思乡”的惆怅。